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
教学工作质量目标
(2016.03-2019.07)
一、总目标
(一)打造“横纵结合、职责明晰、协同合作、务实高效”的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常规管理规范、严谨、科学、有序。
(二)在三年内,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规划调整专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开发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文件,建设精品、高端、国际化的品牌专业;优化拓展职业体验课程和社区服务课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建设一支人员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分项目标
(一)教学管理
1.教学常规
(1)每学期教学常规检查至少3次,合格率达90%。
(2)每学期的各类教学计划(开学前一周)和教学总结(放假前一周)符合学校和上级督导检查。
2.教务常规
(1)规范教务常规流程,下发教学用书,下达教学任务,制定课表,调代课管理等,符合规定。
(2)按照市区相关要求严格落实所有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3)重大教学事故(严重的体育教学伤残、教学实验事故、教师体罚、集体罢课等)控制为零。
(4)学生满意度达到85%,争取每年有所提升。
3.教师管理
(1)听评课:每学期教师听课达到15节,教务主任、专业主任等科室主任听课不少于40节,各校区主管校长和教学校长听课不少于60节。
(2)教师培训:坚持周二下午教师政治学习和周五下午业务学习制度,每学期全校性业务学习不少于2次;校区内集体性业务学习不少于10次。
(3)业务考核:坚持月考核制度,考核过程公开透明客观。
4.备课/专业组管理
(1)各备课组/专业组学期有计划、总结,各项常规及检查符合要求。
(2)每学期各学科/专业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规范各学科/专业教学工作,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2)集体备课有流程、有记录、有监督,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
5.教学业绩
学生就业率100%,对口率85%;学生各种竞赛获奖稳定在一定水平,教师各项教学竞赛稳定在一定水平。一定水平不易量化,是个抽象的结果。建议改为:学生及教师的各种竞赛均能获奖,业绩在北京市至少位于中关水平,争取每年都有一定提升,三年内,各项教学竞赛能力在北京市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专业建设
1.各专业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经济变化,每年开展专业市场调研,进行专业教学文件动态调整,三年要进行一次大的人才培养方案大的修订。
2.两个北京市示范专业及一个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建设成为高端专业;借助项目推进,将花卉专业和电子专业打造为精品专业;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专业建设步伐,形成分层、分类整体推进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
3.各个专业要加快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步伐,三年时间,完成不少于30门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也要完成不少于60个微课程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信息化资源库。
4.各校区各专业要充分挖掘专业资源和教师资源,三年时间,优化、完善、拓展职业体验课程,使之总量不少于60门;开发建设社区服务类课程不少于30门,不断拓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教科研管理
1.科研课题
(1)校本课题按预定时间结题,每年出一本校本课题成果集。
(2)三年时间,力争使区规划办、市级以上课题达到5项。
(3)做好学校自主创新项目的申报、建设、总结、答辩工作。
(4)坚持学术年会惯例,组织开好双年度的学校学术年会,梳理汇总学校教科研成果,促进教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2.教师发展
(1)严格校级骨干教师考评标准,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保证校级骨干教师队伍稳定和稳步提升。
(2)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区级以上各类骨干教师保持在20%左右。
(3)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优势,不断孵化优秀人才,力争使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保持在一定水平。
(4)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力争形成2个市级专业创新团队、2个区级专业创新团队、2个校级这样创新团队的格局。
3.校本课程
规范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三年内争取建设5个具有特色的课程教材。
(三)档案管理
坚持教学档案每月一整理、一自查,力争档案准确、完整、规范(建立文本、影像、图片等材料档案),确保档案无遗漏。
2016年3月拟订